第614章 吴侯为公击缶-《重生之吴霸春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公子恒回答道:“父王,儿臣的看法与兄长不谋而合。”

    “秦人并无冒犯我吴国之心,父王却也不可心存侥幸,对秦国不加防备。”

    “秦国地处西隅,然则历代秦君皆有守土开疆之志,当今秦伯亦然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在秦人看来,盟吴抗晋,图谋中原,利大于弊,这才能对父王,对吴国的所作所为忍气吞声……”

    “若有朝一日,秦人崛起,未必不敢南下,与我吴国争锋!”

    “善!”

    公子鸿与公子恒的说法,都让庆忌赞同。

    实际上,庆忌从来都没有小看过秦国。

    哪怕是在秦穆公之后,秦国只是霸业倾颓,一蹶不振,可远不是宋、鲁、卫、郑这些国家所能比拟的。

    秦国的“倾颓”,只是相对于晋国、齐国、吴国而言。

    “寡人决意,在少习山一带,设立武关,以镇压商于之地。”

    庆忌缓声道:“另外,对商于之地的吴秦商路,进行翻修、扩建,加大对秦国的贸易输出……”

    在对秦国进行加大贸易输出的事情上,庆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。

    古往今来,秦人的战力一直都很强悍。

    为何?

    简而言之,一句话——

    穷山恶水出“刁民”!

    恶劣的环境,恶劣的生活,能养成秦人“闻战则喜”,桀骜不驯的性格。

    若是吴国能向秦国倾销大量的奢侈品,丝绸、茶叶、精盐等商品,秦人岂能不“堕落”?

    最关键的是,秦国若是在经济上依赖于吴国,一旦遭到吴国的经济制裁,损失是不可估量的。

    这能在一定程度上,迫使秦人不敢轻易撕毁与吴国的盟约,挑起战乱。

    庆忌想起现代的一句颇为经典,且流传甚广的诗句——

    我本可以忍受黑暗,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,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,成为更新的荒凉。

    当人拥有过幸福的体验,任何一点苦难都会变得格外明显强烈……

    贸易战,其实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招数。

    而今吴国的富庶,是别人难以想象的。

    哪怕是原来的齐国,已经在经济上被吴国所碾压……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吴国可以更进一步,面对在经济上积弱落后的秦国进行“输出”,以求谋而后动。

    /80/80519/28941828.html


    第(3/3)页